守护儿童健康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,该病以发热、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为主要特征,多数患儿预后良好,但少数可能引发重症甚至危及生命,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,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
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
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:
- 接触传播: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、餐具、毛巾等物品后,再触摸口鼻或眼睛。
- 飞沫传播: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携带病毒。
- 粪-口传播: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,污染环境后经口感染。
最新手足口病流行趋势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CDC)2023年监测数据,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,但夏季和秋季是高发季节,以下是近三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对比:
年份 | 报告病例数(万例) | 重症病例数 | 死亡病例数 |
---|---|---|---|
2021 | 约180 | 约2000 | 约20 |
2022 | 约160 | 约1800 | 约15 |
2023 | 约170 | 约1900 | 约18 |
(数据来源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《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》)
从数据可见,手足口病仍是我国儿童健康的重要威胁,需持续加强防控。
科学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
个人卫生管理
- 勤洗手: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尤其在饭前、便后、外出回家后。
- 避免接触患者:减少与手足口病患儿的密切接触,不共用餐具、毛巾等物品。
- 咳嗽礼仪: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,并及时丢弃。
环境卫生管理
- 定期消毒:对儿童常接触的玩具、门把手、桌面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。
- 保持通风: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
- 垃圾及时清理:避免蚊蝇滋生,减少病毒传播风险。
疫苗接种
我国已有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的手足口病疫苗(EV71灭活疫苗),可有效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,接种建议:
- 适用年龄:6月龄至5岁儿童。
- 接种程序:基础免疫2剂,间隔1个月。
- 保护效果:临床试验显示,接种后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超过90%。
(数据来源: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《EV71灭活疫苗说明书》)
托幼机构及学校防控
- 晨检制度:每日检查儿童体温、口腔和手足是否有皮疹。
- 病例隔离: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,并通知家长带其就医。
- 停课标准: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,建议停课10天。
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应对
典型症状
- 发热:多数患儿体温在38℃左右。
- 口腔疱疹:多见于舌、颊黏膜和硬腭,初期为小红点,后形成溃疡。
- 手足皮疹:手掌、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,不痛不痒。
重症预警信号
若患儿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就医:
- 持续高热(体温超过39℃)。
- 精神差、嗜睡或烦躁不安。
- 呼吸急促、四肢发凉。
- 频繁呕吐或肢体抖动。
家庭护理要点
- 退热处理:体温超过38.5℃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。
- 饮食调整: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,避免刺激性食物。
- 皮肤护理:保持皮疹清洁,避免抓破感染。
权威机构推荐防控策略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我国卫健委均强调,手足口病的防控需采取综合措施:
- 健康教育:提高家长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的防病意识。
- 疫苗接种:推广EV71疫苗,降低重症发生率。
- 多部门协作:卫生、教育、社区等部门联合行动,加强疫情监测。
(参考来源:WHO《手足口病防控指南》、国家卫健委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》)
手足口病虽常见,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干预,可大幅降低其危害,家长、学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,才能为儿童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