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
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,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,多发于夏秋季节,其典型症状包括高热、咽痛、口腔疱疹等,严重时可能影响进食和饮水,由于传染性强,预防工作尤为重要,以下从传播途径、日常防护、疫苗接种等方面详细介绍预防措施,并结合最新数据提供科学建议。
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
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:
- 接触传播: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手、玩具、餐具等间接传播。
- 飞沫传播: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病毒,易被他人吸入。
- 粪-口传播:病毒存在于粪便中,若卫生习惯不良,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。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CDC)2023年发布的监测数据,疱疹性咽峡炎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,占全年病例的78%,夏季(6-8月)和秋季(9-10月)是发病高峰期,占全年病例的65%。
年龄段 | 发病率(每10万人) | 高发季节占比 |
---|---|---|
1-3岁 | 320 | 42% |
3-5岁 | 280 | 36% |
5岁以上 | 150 | 22% |
(数据来源:中国CDC《2023年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病学监测报告》)
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
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
- 勤洗手: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尤其在饭前、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。
- 避免用手触摸口鼻: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。
- 定期消毒玩具和物品:使用含氯消毒液(如84消毒液)擦拭儿童常接触的物品。
减少人群密集场所的暴露
疱疹性咽峡炎易在幼儿园、托儿所等场所暴发,若所在地区出现病例,建议:
- 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。
- 如必须外出,佩戴口罩以减少飞沫传播风险。
加强家庭防护
- 保持室内通风: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
- 分餐制:避免共用餐具,减少交叉感染。
- 及时隔离患者:若家庭成员患病,应单独使用餐具、毛巾,并避免密切接触其他儿童。
疫苗接种与医学预防
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引起,EV71感染可能导致重症病例,因此疫苗接种是重要预防手段。
EV71疫苗
中国已批准EV71灭活疫苗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,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,间隔1个月,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,接种EV71疫苗后,重症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率降低90%以上。
疫苗类型 | 适用年龄 | 接种剂次 | 保护效果 |
---|---|---|---|
EV71灭活疫苗 | 6月龄-5岁 | 2剂 | >90% |
(数据来源:国家卫健委《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》)
其他医学建议
- 增强免疫力:均衡饮食,保证充足睡眠,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。
- 及时就医:若儿童出现持续高热、拒食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应尽快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幼儿园及学校的防控措施
托幼机构和学校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场所,需采取以下措施:
- 晨检制度:每日检查儿童体温和口腔情况,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。
- 环境消毒:对教室、玩具、餐具等进行定期消毒。
- 健康教育:向家长和儿童普及预防知识,提高防护意识。
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指南》,严格执行晨检和消毒措施的幼儿园,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率可降低70%。
特殊人群的预防建议
免疫力低下儿童
- 避免接触患者,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补充免疫调节剂。
- 优先接种EV71疫苗,降低重症风险。
孕妇与新生儿
- 孕妇应避免接触疱疹性咽峡炎患者,以防垂直传播。
- 新生儿喂养需注意奶瓶消毒,避免病毒通过口腔感染。
社会层面的防控策略
- 公共卫生宣传:通过社区、媒体等渠道普及预防知识。
- 疫情监测与预警:疾控部门应加强监测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。
- 医疗资源准备:确保医疗机构具备足够的诊疗能力,避免医疗挤兑。
疱疹性咽峡炎虽常见,但通过科学预防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,家长、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努力,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