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中暑的预防
夏季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,了解中暑的预防措施,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,能有效降低风险,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暑的类型、症状、预防方法,并结合最新数据提供实用建议。
中暑的类型与症状
中暑分为先兆中暑、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(热射病)三种类型,症状逐渐加重:
- 先兆中暑: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,体温略有升高(通常不超过38℃)。
- 轻度中暑:体温升至38℃以上,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,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心跳加快等症状。
- 重度中暑(热射病):体温超过40℃,意识模糊、抽搐,甚至昏迷,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,致死率高。
夏季中暑的高危人群
以下人群更容易中暑,需格外注意防护:
- 户外工作者(建筑工人、快递员、环卫工人等)
- 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孕妇
- 慢性病患者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)
- 运动员或高强度运动人群
最新中暑数据与趋势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CDC)2023年发布的监测数据,夏季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病例呈上升趋势,以下为部分统计结果:
年份 | 全国中暑报告病例数 | 热射病占比 | 主要发生地区 |
---|---|---|---|
2021 | 12,800 | 8% | 华东、华南 |
2022 | 15,600 | 11% | 华北、华中 |
2023* | 预计超18,000 | 预计12% | 全国广泛分布 |
(2023年数据为上半年预测,来源:中国CDC)
从数据可见,中暑病例逐年增加,且热射病比例上升,说明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加剧。
科学预防中暑的6大措施
避免高温时段外出
夏季10:00-16:00紫外线最强,气温最高,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如需外出,选择阴凉处行走,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使用防晒霜(SPF30+)。
及时补充水分
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,建议每小时饮用200-300ml水,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,避免酒精和含糖过高饮品。
穿着透气衣物
选择浅色、宽松、吸湿排汗的衣物,如棉、麻或速干面料,减少热量积聚。
合理使用降温设备
在室内可开空调或风扇,保持室温在26℃左右,若没有空调,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或使用冰袋冷敷颈部、腋下等大血管处。
调整运动与工作强度
户外工作者应每30分钟休息一次,避免长时间暴晒,运动员应选择清晨或傍晚训练,并随时监测身体反应。
关注天气预报与高温预警
中国气象局会发布高温橙色、红色预警,提示极端天气风险,2023年7月,华北多地发布红色预警,气温突破40℃,此时应减少外出。
中暑后的紧急处理
若发现有人中暑,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:
- 移至阴凉处:将患者转移到通风、凉爽的环境。
- 降温:用冷水擦拭身体,或使用冰袋冷敷腋下、腹股沟。
- 补充水分:若患者清醒,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。
- 紧急送医:若出现高热(>39℃)、昏迷、抽搐,立即拨打120。
高温天气下的特殊防护建议
针对老年人
- 避免正午外出,家中保持通风。
- 定期测量血压,防止因脱水导致血压波动。
针对婴幼儿
- 避免包裹过多衣物,使用婴儿专用防晒霜。
- 观察是否出现烦躁、皮肤发红等中暑征兆。
针对慢性病患者
- 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应按时服药,避免脱水影响药效。
-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天减少剧烈活动,以防诱发心梗。
全球变暖对中暑风险的影响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2022年报告,全球气温每上升1℃,中暑相关死亡率增加2%-5%,中国近年夏季高温天数明显增多,如2022年上海35℃以上高温日达50天,创历史纪录,随着极端天气频发,中暑防控将更加重要。
高温天气不可避免,但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大幅降低中暑风险,关注天气变化,调整生活习惯,及时补充水分,才能安全度过炎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