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因、处理与预防
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最有效的手段之一,但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,了解发热的原因、正确处理方式以及疫苗的安全性数据,有助于家长和接种者科学应对。
乙脑疫苗简介
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,我国主要使用以下两种乙脑疫苗:
- 乙脑减毒活疫苗(JE-L):接种2剂次,适用于8月龄以上儿童。
- 乙脑灭活疫苗(JE-I):需接种4剂次,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及成人。
接种后发热的原因
发热是疫苗接种后常见的反应之一,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:
- 免疫系统激活: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,可能导致短暂低热。
- 个体差异:部分人对疫苗成分更敏感,反应可能更明显。
- 疫苗类型:减毒活疫苗的发热率略高于灭活疫苗。
根据中国疾控中心(CDC)2023年数据,乙脑疫苗接种后发热的发生率如下:
疫苗类型 | 发热发生率(≤38.5℃) | 高热发生率(>38.5℃)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乙脑减毒活疫苗 | 10%-15% | 1%-2% | 中国CDC, 2023 |
乙脑灭活疫苗 | 5%-8% | <1% | 中国CDC, 2023 |
发热的处理方法
大多数发热反应在1-2天内自行消退,无需特殊治疗,以下措施可帮助缓解不适:
-
物理降温
- 多饮水,避免脱水。
- 用温水擦拭腋下、颈部等部位。
- 避免穿过多衣物,保持环境通风。
-
药物干预
- 体温≥38.5℃时可服用退热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)。
-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,尤其是儿童,以防瑞氏综合征风险。
-
何时就医
- 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。
- 体温超过39℃且退热药效果不佳。
- 伴随抽搐、皮疹、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。
疫苗安全性与有效性
乙脑疫苗在我国使用多年,安全性良好,世界卫生组织(WHO)2022年评估显示:
- 有效性:接种2剂乙脑减毒活疫苗后,保护率可达95%以上。
- 安全性:严重不良反应(如过敏反应)发生率低于1/100万剂次。
202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,乙脑疫苗的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,发热占比最高,但绝大多数无需医疗干预即可恢复。
常见疑问解答
Q:发热是否代表疫苗无效?
A:否,发热是免疫反应的表现,与疫苗效果无直接关联。
Q:可以提前吃退烧药预防发热吗?
A:不推荐,除非有高热惊厥史,否则应在发热后再用药。
Q:哪些人需暂缓接种?
A: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、免疫缺陷者(灭活疫苗除外)、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应咨询医生。
科学看待疫苗反应
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措施,短暂的发热反应远低于乙脑感染的风险,根据WHO统计,乙脑病死率可达20%-30%,幸存者中30%-50%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,相比之下,疫苗发热反应多为轻微且可控。
家长和接种者应关注官方信息渠道,如中国疾控中心或地方卫生部门,避免被不实传言误导,科学接种疫苗,既是对个人健康的保护,也是对社会公共卫生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