岱山健康网

预防乙型肝炎,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

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

乙型肝炎(乙肝)是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肝脏感染,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,甚至肝硬化、肝癌,全球约有2.96亿人患有慢性乙肝(WHO, 2024),而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(中国疾控中心, 2023),了解其传播方式和高危人群,是预防的第一步。

预防乙型肝炎,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-图1

主要传播途径

  1. 血液传播:接触感染者的血液,如共用注射器、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、纹身或穿耳工具。
  2. 母婴传播:感染HBV的母亲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。
  3. 性接触传播: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HBV。
  4. 日常生活接触: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通过微小伤口感染。

高危人群

  • 医护人员
  •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
  • 吸毒者(共用针具)
  • 性工作者及多性伴侣者
  • 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

科学预防乙肝的五大措施

接种乙肝疫苗:最有效的防护手段

乙肝疫苗安全高效,接种后可提供长期保护,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(2023),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95%以上,大幅降低儿童感染率。

疫苗接种建议

人群 接种方案 保护效果
新生儿 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1针,1月龄、6月龄各1针 >90%
未接种的成人 0-1-6月方案(共3针) 85%-90%
高危人群(如医护人员) 定期检测抗体,必要时加强接种 维持长期免疫

数据来源:世界卫生组织(WHO, 2023)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2023)

阻断母婴传播

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阳性孕妇需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,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,可降低90%以上的母婴传播风险(中国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, 2022)。

避免血液和体液暴露

  • 不共用针具、剃须刀、牙刷等个人物品。
  • 确保医疗、美容机构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。
  • 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,减少感染风险。

定期筛查,早发现早干预

乙肝早期症状不明显,建议高危人群每6-12个月检测乙肝五项和肝功能,中国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(2022)推荐以下筛查策略:

检测项目 意义 建议人群
HBsAg 判断是否感染HBV 所有人(尤其高危人群)
抗-HBs 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接种疫苗后
HBV DNA 检测病毒复制水平 已感染者

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

  • 均衡饮食,减少高脂肪、高糖食物。
  • 避免酗酒,酒精加重肝脏负担。
  • 规律运动,保持正常体重,降低脂肪肝风险。

最新数据:全球与中国乙肝防控进展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, 2024)统计,全球乙肝防控取得显著成效:

  • 疫苗接种覆盖率:全球84%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(中国达95%以上)。
  • 母婴阻断成功率:通过疫苗+HBIG联合干预,母婴传播率从90%降至5%以下。
  • 治疗进展:抗病毒药物(如替诺福韦、恩替卡韦)可有效抑制病毒,降低肝癌风险70%以上。

中国乙肝防治现状(2023年数据)
| 指标 | 数据 | 对比变化 |
|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
| 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 | <1% | 较1992年下降90% |
| 成人感染率 | 6.1% | 呈缓慢下降趋势 |
| 抗病毒治疗覆盖率 | 约30% | 仍需提升 |

数据来源:中国疾控中心《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报告》(2023)

常见误区与澄清

  1. “乙肝通过共餐或握手传播”
    错误,HBV不通过消化道或日常接触传播。

  2. “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结婚生育”
    错误,通过规范干预,感染者可生育健康孩子。

  3. “治愈偏方可清除乙肝病毒”
    目前尚无根治药物,但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。

个人观点

乙肝可防可控,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和主动预防,疫苗接种、定期筛查、规范治疗是三大核心策略,随着医学进步,乙肝母婴阻断和抗病毒治疗已大幅改善患者预后,公众应摒弃歧视,关注权威信息,共同推动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”的全球目标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