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梗预防的核心用药
抗血小板药物
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梗复发的首选,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。
-
阿司匹林:
- 适用人群:非心源性脑梗患者(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)。
- 剂量:通常为75-100 mg/天(低剂量即可有效)。
- 注意事项:长期服用需警惕胃肠道出血风险。
-
氯吡格雷(波立维):
- 适用人群: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高风险患者。
- 优势:出血风险略低于阿司匹林,但价格较高。
-
替格瑞洛:
- 适用人群:急性脑梗或高风险患者(需医生评估)。
- 特点:起效快,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。
最新数据(2023年):
根据《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(2023)》,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脑梗复发风险约20%-25%。
药物 | 适用人群 | 每日剂量 | 降低复发风险 | 主要副作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阿司匹林 | 非心源性脑梗 | 75-100 mg | 20%-25% | 胃肠道出血 |
氯吡格雷 | 阿司匹林不耐受者 | 75 mg | 20%-30% | 出血、皮疹 |
替格瑞洛 | 高风险或急性期 | 90 mg(2次/日) | 25%-30% | 出血、呼吸困难 |
(数据来源: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《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(2023)》)
抗凝药物(针对房颤患者)
心房颤动(房颤)是心源性脑梗的主因,抗凝药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。
-
华法林:
- 特点:需定期监测INR(国际标准化比值),维持2-3之间。
- 劣势:受食物和药物影响大。
-
新型口服抗凝药(NOACs):
- 利伐沙班、达比加群酯:
- 优势:无需频繁监测,出血风险较低。
- 适用人群:非瓣膜性房颤患者。
- 利伐沙班、达比加群酯:
2023年研究数据:
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(NEJM)2023年一项研究显示,NOACs比华法林降低脑梗风险28%,且颅内出血风险更低。
药物 | 适用人群 | 剂量(每日) | 降低脑梗风险 | 主要优势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华法林 | 房颤患者 | 根据INR调整 | 60%-70% | 价格低 |
利伐沙班 | 非瓣膜性房颤 | 20 mg | 70%-75% | 无需监测INR |
达比加群酯 | 非瓣膜性房颤 | 150 mg(2次/日) | 65%-70% | 胃肠道副作用较少 |
(数据来源:NEJM, 2023; 中国房颤指南2023)
降脂药物(他汀类)
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的重要诱因,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、降低血脂。
- 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:
- 作用:降低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,目标值<1.8 mmol/L。
- 研究支持:2023年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》(JACC)指出,高强度他汀治疗可减少脑梗风险30%。
降压药物
高血压是脑梗的独立危险因素,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风险。
- 首选药物:
- ACEI/ARB(如依那普利、缬沙坦):保护血管内皮。
- 钙拮抗剂(如氨氯地平):适合老年患者。
目标血压:
- 普通患者:<140/90 mmHg
- 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:<130/80 mmHg
其他辅助预防措施
生活方式调整
- 饮食:低盐、低脂、高纤维(如地中海饮食)。
- 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。
- 戒烟限酒:吸烟者脑梗风险增加2-4倍。
定期监测
- 血脂、血糖、血压需定期检查。
- 房颤患者应每年做心电图。
用药注意事项
- 个体化用药:不同病因(如动脉硬化、房颤)需不同药物。
- 避免自行调整剂量:抗凝药过量可能引发出血。
- 关注副作用:如他汀可能引起肌肉疼痛,需及时就医。